《分享真快樂》是《道德與法治》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第二課。本課旨在幫助學生體驗分享的快樂,激發(fā)樂于分享的情感;引導學生學習分享的方法與技巧,在生活中會與人分享;幫助學生了解分享的原則,學會在分享過程中珍惜、感恩他人的分享。課堂上有成功之處,也有不足,反思如下:
一、目標制定,科學合理
本課對應的課程內容是“負責任、有愛心地生活”,在“學會做事,學會關心”中指出應引導兒童“關心他人,友愛同伴,樂于分享與合作”,因此我制定了“幫助學生體驗分享的快樂,激發(fā)樂于分享的情感;引導學生學習分享的方法與技巧,在生活中會與人分享”的目標。
我們班的學生都特別愛分享,有時會慷慨過頭。我查閱兒童心理發(fā)展的相關文獻,了解到兒童分享行為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,與其分享觀念密切相關,4-16歲兒童分享觀念的發(fā)展過程中,“慷慨”傾向在5-6歲時出現飛躍,并逐年增加至7-8歲。針對兒童這一心理發(fā)展特點,我,制定了“幫助學生了解分享的原則,學會在分享過程中珍惜、尊重、感恩他人的分享”的目標。
二、版塊推進,及時小結
圍繞三個學習目標,本節(jié)課分三個板塊推進。板塊一“分享真快樂”,從課本圖文故事出發(fā),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,體感受分享的樂趣,讓學生樂于分享。板塊二“怎樣分享才最棒?”讓學生在討論、交流、表演中學會分享的技巧和方法。板塊三“他是小氣鬼么?”設置具體的生活情境,讓孩子在辨析中了解分享的原則,學會珍惜,尊重,感恩他人的分享。每一個板塊完成之后及時小結,全部課程講完之后再利用板書進行小結,讓目標層層落實。
三、謎語導入,激發(fā)興趣
謎語總是帶有魔力,能夠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。我用課本59頁的內容,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,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,學生很快猜出謎語,便直接過渡到繪本閱讀。
四、繪本表演,加深理解
低年齡段的孩子對故事總是存在著好奇心,繪本故事很適合他們來讀。教學時,我引導學生充分閱讀繪本故事,通過說一說、演一演的方式理解繪本內容,喚起學生已有的分享經歷以及由此帶來的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,使學生建立自我價值的認同感。幫助學生初步明晰“分享”的概念。
五、實踐體驗,習得技巧
低年級的孩子喜歡游戲,在活動中學習往往能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。教學中,學生充分閱讀課本60頁內容后,我圍繞不同的分享主題設計了四個情境,讓學生演一演,開展分享活動的實踐體驗,隨機針對問題教授一些分享技巧與方法。在實踐中運用,幫助學生學會分享的技巧與方法,最后用兒歌進一步強化分享的實際能力。
六、情境創(chuàng)設,了解原則
通過教材中“他是小氣鬼嗎”環(huán)節(jié),直接模擬學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不愿意與人分享的原因,幫助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他人的“吝嗇”行為,從而在換位與移情體驗中反思自己的分享行為,同時學生也明白,自己在分享過程中有拒絕的權利,樂于分享并不是強求他人分享一切,知道分享也是有原則的。
七、回歸生活,提升認知
使課程回到生活中去,讓學生更好地生活是教學的重要目的。我引導學生發(fā)現生活中“分享無處不在”,結合日常的生活、學習,聯系今年的抗疫斗爭和抗洪搶險,大量的圖片、充滿激情的視頻很好地激發(fā)了學生的分享熱情。我及時的拋出“為貧困山區(qū)的孩子分享些什么”的話題,讓分享有了高度。有了這樣積極的情緒體驗,下節(jié)課的快樂分享會也必定非常精彩。
當然,課堂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。比如,在“他是小氣鬼嗎?”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,如果能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分享過成中遇到過的問以及解決的方法,會很好的促進學生對分享原則的理解。另外,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不夠響亮,反映的是學生不夠自信。這些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和改正。